编者按: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、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南航重要勉励精神为根本遵循,推进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,持续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,充分展示新时代南航师生赓续优良传统、传承红色基因,勤奋努力、唯实创新,奋发进取、竭诚奉献的精神风貌,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按照校党委决策部署,根据《教职工荣誉表彰体系管理实施办法(试行)》,学校开展了 2024“感动南航”年度人物评选活动。
南航新闻网推出2024“感动南航”年度人物系列报道,展现他们攻坚克难、敢为人先、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的事迹故事。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以“感动南航”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为榜样,继承发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精神,担牢“为党育英才、为国铸重器”的光荣使命,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,为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人物介绍:卢天健,航空学院教授、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,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,中国力学学会首届会士,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等人才项目。曾任剑桥大学工程系讲席教授、剑桥大学王后学院院董及学术总监、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副主任、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及崇实书院创始院长,现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理事、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、《应用数学和力学》主编、《MechanoEngineering》创始主编、《Int J Appl Mech》共同创始主编等。2024年,他带领团队获批我国脑力学领域首个“111”引智基地及脑机接口江苏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,为南航在数智时代抢占数智力学学科前沿创造了领跑优势。
家国为念,赤子丹心践行科研使命
他的名字取自《易经》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但今天赋予了新意:一切为了祖国。
1987年,卢天健只身前往香港大学学习深造,后又问道哈佛。在异国他乡目睹了同胞谋生困境,他在心中暗立报国誓言,“在外国人面前,我就是国家的脸面。”1996年起,他历任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讲师、Reader,并成为剑桥大学建校800余年来第一位华人终身讲席教授。
很多人都说,如果卢天健在剑桥工作下去的话会很轻松地待到70岁退休,而且退休以后还有很优厚的退休金,但是他不甘心。2004年,他毅然辞去英国剑桥大学所有职务,一心要把“真正出成果的岁月献给祖国”。作为国际力学界“两刚两健”之一,他切实从国家战略出发,获批我国力学界第一个“973”项目,提出的多功能一体化超结构概念,满足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结构轻量化设计的迫切需求。此外,他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装甲防弹、潜艇水下吸声等多项国防重点工程项目,相关部门鉴定“填补多项空白”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”。
学术领航,交叉融合驱动创新突破
作为超轻多孔结构研究领域国际著名学者和最早研究者之一,卢天健立足学科交叉,深耕装备结构轻量化设计和生物热-力-电生理学研究40年,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12部,发表600余篇国内外期刊论文,包括5篇Nature子刊和Science子刊,相关成果被引用40000余次(H因子95)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;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、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、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、中国青年科学家奖、中国青年科技奖、徐芝纶力学奖等,多次入选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之“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”及爱斯维尔“中国高被引学者”。他首创的生物组织热-力-电生理耦合理论,“对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实时监测有重要意义”,著名力学家Giessen院士等曾评价“填补了空白”,是“开创性”工作。
“力学贯穿大部分科研领域、贯穿不同类型的理论研究,这份与众不同的神奇,使得力学在拥有‘大道至简’的特征的同时,还能连结众多学科”,卢天健以“大道至简”描述自己对力学的认识。在以大数据、类脑智能等为代表的数智时代,他将研究领域拓展到颅脑交叉力学,带领团队获批我国脑力学领域首个“111”引智基地及脑机接口江苏省基础研究重点项目,为南航抢占数智力学学科前沿创造了领跑优势。
教学弘道,启智润心培育时代新人
从事工程科学教育37年,卢天健说: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。”作为优秀归国人员代表,他曾应邀到天安门参加国庆60周年观礼,到中南海参加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座谈。创建本科生书院,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,重构工程科学课程体系,他始终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。
卢天健坚持科研反哺教学,积极推广教学改革与创新,荣获校教学创新一等奖、教学成果一等奖。他为大一新生打造了全新的《力学导论》必修课,创新为魂,追求卓越,交叉融合育人,被评为南航第13届“良师益友——我最喜爱的导师”。在2024级长空创新班班主任受聘仪式上,他寄语同学们,“夯实学业基础,培养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,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与负重超越的志向,努力成长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。”
“我最本质的身份是一位老师,教书育人是我放在首位的工作”。截至目前,他已培养了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杰青、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、B类项目入选者等在内的百余名优秀研究生。眷邦者也,国之栋梁。他的学生出国深造后绝大多数都做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:回到祖国,为中国梦建功立业!
卢天健的人生选择,映照着一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。“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,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、基础性支撑作用。”以学术为笔、以教学为墨,他正书写着智慧师者的时代答卷。